對於不少電腦玩家來說,主機板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部份。因為幾乎所有硬件都會連接在主機板上,亦即是說主機板是電腦的「心臟」。 1. 主機板大小 人有分大小, 主機板都不例外,我們在市面上最常見的分別是ATX和microATX。這兩種大小均是現時主流的大小,ATX較大,能安裝性能高的硬件及有足夠的空間安裝其他擴充硬件。相反microATX能夠節省空間,而且搬運及組裝更容易。一般來說,microATX的主機板的性能多數比ATX的差,所以價錢可能會比ATX的便宜。 至於辨別這兩種大小的方法非常簡單,其實是主要看主機板的高度,microATX的高度明顯比ATX的低。近幾年來,有很多不同的主機板生產商都主動推出新的大小,例如Intel在2005年推出了BTX,但銷路欠佳,所以很快就被雪藏了。至於其他生產商則推出許多微型主機板,例如ITX、Nano ITX及DTX等等,不過由於未普及的關係,價錢非常昂貴。 2. 主機板晶片組 晶片組負責控制主機板的任何東西,而晶片組分成北橋晶片及南橋晶片,缺一不可。北橋晶片主要控制記憶體、中央處理器、顯示卡及其他PCI擴充裝置的使用。而南橋晶片則控制硬碟機、背板接頭及USB連接埠的使用。 現時最著名的晶片生產商分別是Intel及Nvidia。Intel不用說當然只是支援Intel處理器平台的主機板上吧。而Nvidia則主力支援AMD平台的主機板。不過,近半年來自從AMD收購ATi後,也開始生產不同類型的All-in-One及中高階的晶片組。 網主對Intel的晶片組較為熟悉,這牌子的晶片組的南橋及北橋都分別用上不同的系列名稱,現時較流行的北橋晶片分別有P35、G33及X38等等,P字頭是一般使用的,G則是附有內置顯示卡的(亦可以說是All-in-One),至於X字頭就是給超級玩家使用,所以最高級的也是X字頭的北橋晶片。而南橋則以ICH9R及ICH9為多,ICH9R中的9是解南橋晶片的系列,而R則代表支援RAID及NCQ等硬碟機提升技術,相反ICH9則沒有以上的技術。 至於Nvidia及AMD方面的晶片組,網主只可以簡述一下。Nvidia方面,其實廠商基本上只有為北橋晶片命名,或者可以說是只有晶片組的名稱,在AMD平台中較流行的都是nForce 5系到的晶片組,有幾款都能運行SLI雙卡運行,包括nForce 570 SLI及590 SLI等。而有些則是All-in-One晶片組,通常以GeForce 系列命名,例如GeForce 7025則是其中之一,但這只是顯示卡的GPU(顯示卡核心),晶片組的名稱也是以nForce系列命名。至於Intel平台中的款式則較少,但級數有時比Intel X系列的晶片組更高,除了GeForce 7050、7100及7150之外,其他款式均支援SLI,包括nForce 680i SLI及650i SLI 等。 有些晶片牌子例如VIA及SiS,他們生產的款式多數都是十分低階,所以價錢十分價宜及不太適合要求較高的用家。為了防止晶片過熱,絕大多數主機板生產商都會為晶片組裝上散熱器。 3. 處理器平台 剛才也提到Intel平台及AMD平台,現在就解釋一下吧。其實這兩個平台的最大分別是處理器插座的結構,他們倆存在十分之大的分別。Intel平台的插座是用所謂的觸點與處理器工作,沒有任何凹位,市面稱為LGA775。相反,AMD則有940個凹位供自家的處理器裝入,可以稱為AM2或AM2+,AM2+是一種較新的平台,稍後在處理器部份介紹。 4. 主機板插槽 剛才都說了主機板主要是用作連接其他硬件的,其實連接的方式各有不同,但多數都是以插槽方式作連接。包括現時的顯示卡都是插在PCI-Express x 16插槽上,更新的是PCI-Express 2.0。而記憶體則是DIMM插槽上。下圖將詳細解釋不同的插槽。 5. 主機板接頭 主機板除了用作連接處理器、顯示卡等硬件外,還會連接硬碟機、光碟機及變壓器。所以就會有不同類型的接頭出現,與插槽不同,這些裝置是經連接線與主機板之間連接起來,與電器插頭差不多都是有不同介面的。下圖介紹不同的接頭的作用。 6. I/O背板 其實I/O背板亦即是主機板後面的那些USB接頭、PS/2(即滑鼠及鍵盤)接頭,現時推出的主機板絕大多數都有內置LAN卡(即網卡)及音效卡,有些甚至有顯示卡(即連接顯示器的位置),如果對這些硬件不是有特別要求的話,一般都不需另外購買這些介面卡。 7. 處理器供電及電容 一塊主機板要用到,就要那些電容及電源幫助了。電容方面,現時大多數新出的主機板都會上用固態電容,和傳統電容的分別在於多了一個殼保護,而且加強了電容的耐用度,從而令壽命增加幾倍。處理器供電源方面,其實主要都是給處理器有足夠的能源來發揮效能,好與差的關鍵在於主機板有多少相處理器供電,當然越多越好。 |